
來澎湖之前就聽說馬公市區有很多的古蹟景點,古蹟向來也是我不願錯過的,為配合民宿所在地,一直到了第三天才正式走一趟。由於市區景點的街道大多相當狹窄,人潮多,所以決定以步行的方式參觀。

因為表哥提醒說一定要去台灣最早的媽祖廟,第一站非天后宮莫屬,只是赫然發現途中一家大名鼎鼎的香腸攤,剛好肚子也餓了,便先聞香下馬。

瞧這麼一大盤的黑白切!配上免費的黑輪湯,熱呼呼的天氣裡還是擠一堆人在棚底下。這家位在馬公市區北甲宮廣場的阿豹香腸攤,名聲可不是亂蓋的!略帶點烤焦的香腸和糯米腸吃起來口感香酥,沾上特製的醬汁,滋味是香辣豐富,很適合作小菜佐茶酒,談天說地呀!

發現牆上還張貼一張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光顧的照片了嗎?
吃飽飽充滿電力,準備從第一站天后宮開始步行逛大街小巷了!澎湖天后宮是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,並且是少見的金面媽祖。外觀上木漆斑駁很見歷史,卻也相當的古樸,很幸運地在封廟整修前還來得及參觀,並且收集到天后宮特大的戳章。

媽祖廟的左手邊巷道,一進去便遇到了施公祠,施公祠主要祭祀的就是「清朝靖海將軍」施琅。因為門外看似民居,怕有打擾之嫌就只在外面拍拍照片。

逛老街小巷最大的收穫,通常不是零嘴小吃就是小玩意或手作DIY,當然也是主要紀念品的大宗來源,很多集章的店家就隱身於其中。

澎湖的鄉親尤其令人感到熱情,或許是習慣來自各地的遊客,當你走在路上,隨口問話聊天的就像彼此不過是厝邊隔壁,還有想要掂掂我手裡5D+17~24鏡頭重量的阿伯。店家的熱情或送上小東西紀念,或盛情歡迎隨意取景拍照。

帶回家的紀念品之一~可愛

很多的窄巷道都會稱作「摸乳巷」,這一條也沒有例外。
引起我注意的,還有貼在玻璃窗的四眼井明信片,因此發現了中央街澎湖第一印刷廠西河印刷廠與中央旅社舊址,現已改建為「頂街工房」經營。穿過大紅漆刷的店面,二、三面牆幾乎均是與舊時鉛字排版印刷相關的用具擺設,中央與邊角才售有鉛字吊飾與明信片。工房裡留有金屬與油墨的氣味,其結合工藝與歷史文化的新創,很對我的胃口。

特別是一條條的鉛字吊飾,也是姓名印章。索性請店員幫忙找到了「嬪」字,雖然價格不算便宜,但卻是非常專屬並具有紀念價值的!我很喜歡這件「嬪」鉛字吊飾,但掛在手機上得十分的小心,否則會意外磨損一角,萬般心疼呀!不知誰能有機會再替我帶一個完整的鉛字吊飾?話說回來,可也沒錯失四眼井明信片,並且還在頂街工房裡集印了不少重要戳章呢!

頂街工房前的一角空地已經擠滿圍觀四眼井的遊客,導遊正口沫橫飛地扯開喉嚨介紹。四眼井又名四孔井,其實只是一口井,並非四口井,只是在井口的水泥蓋上鑿有四個孔。據說終年湧泉,即使遇上乾旱時節亦不會枯涸,深5.6公尺,寬2公尺,曾是中央街一帶居民生活和飲用水的來源。

走到中央街這一帶,除了穿梭擁擠的人潮,就是瀰漫在空氣裡一股清雅的中藥味,這便是我們這趟的下一站必吃美食,位在四眼井旁乾益堂的藥膳蛋,散發的香味。據說這個好吃的藥膳蛋正是因為使用了十全大補的中藥材滷製,滷得非常入味,嚼進嘴裡便覺中藥清香四溢,才能如此美味可口。
儘管接近傍晚時刻,澎湖的氣溫還是很高,走了一大段路口也渴了,小小的藥膳蛋充其量只能先墊墊胃,覓食前先來杯大杯的檸檬汁解解渴。

Justin說這家老字號正港檸檬汁的名氣平時可能得排隊才買得到,我們來得正是時候!重點是老阿伯還超級親切的,一點也不介意我的鏡頭。

晚餐的馬路益燒肉飯是Justin口水流很久,一心一意要吃到的在地美食。除了燒肉飯以外,發現每桌幾乎還會有一盤臭豆腐,聰明的話就是跟著大家點。但也好在它還有臭豆腐,不然我就只能坐著發呆了。這裡其實有段小插曲,馬路益的工讀生忘記本桌有點一盤臭豆腐,人實在是太多了!

又是行程滿滿緊湊地過了一天,準備歸營前買了玉冠嫩仙草和滷味作宵夜,騎車經過第二漁港時巧遇彩繪油桶,果然本是破壞畫面的油桶,經過美化彩繪之後,燈光照射下完全呈現出另一番特色。水面上跳動的點點燈火,有些像高雄的愛河,卻更勝閑靜。

玉冠嫩仙草超級好吃的!可是店家老闆真的要注意工讀生的態度,或者是極其忙碌下無禮的應答,這些失當的言行可能會影響顧客的觀感,儘管小工讀生並不影響仙草的美味。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